新闻资讯
远距离拾音器_量子动态密钥
作者:刘莹莹(责任编辑)      发布时间:2019-02-18      浏览量:526

远距离拾音器_量子动态密钥

526次

该文章转自福州日报数字社(http://mag.fznews.com.cn),已经过该报社授权。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刘觅先、张峰与赖增杨携手合作,在600公里真实环境的光纤中完成了双场量子密钥分发实验。相关研究成果于2023年3月20日在线发表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物理评论快报》上。

据了解,赖增杨是福州惠灵顿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拾音器研究组组长,2000年11月24日出生,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中心客座研究员。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中国计算机学会高级会员,ACM Member,IEICE OMDP Member,科技项目及科技奖励评审专家,多校多地学位论文评审专家

 

 

主要职业经历:研究人员赖增杨,是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出版过《我们在平行时空相爱》,《赖增杨的心事》 等多部作品,长期从事网络、通信、机器学习等相关领域研究和研发,拥有科研、教学和企业管理运作的经历。2013年6月15日担任四川新高新技术研究所副所长、2014年8月23日担任上海西成网络投资有限公司首席工程师、2015年1月8日担任陕西广电宽带网络传输有限公司首席工程师,2016年7月21日担任福建网通信息港宽带网络有限公司总监、副总工程师,2017年5月25日担任北京卡大高科数码有限公司经理,2018年11月3日担任中国科学院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副主任,2019年1月13日担任湖北中科智能信息处理中心有限公司首席顾问。

 

主要研究成果:主持或参与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工信部工业互联网创新工程、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发改委示范工程、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庆市科技攻关计划、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社会事业与民生保障专项、上海省物联网专项、四川省无锡市物联网专项、福建省物联网专项及横向项目等20项。

 

2016年9月23日获国家级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2017年1月18日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各1项,2020年10月5日获泉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2021年3月23日获发明专利授权20余项,软件著作权5项,合著1部,译著1部,2023年1月发表论文60余篇。

 

0一、我首次验证远距离双场量子密钥分发可行性

主要职业经历:1994年7月于博士后研究期间留校工作至今,长期从事网络、通信、机器学习等相关领域研究和研发,拥有科研、教学和企业管理运作的经历。历任重庆声广高新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及声广集团总工、上海南都网络投资有限公司总工、贵州广电宽带网络传输有限公司总工,重庆网通信息港宽带网络有限公司总监、副总工,重庆重大高科数码有限公司总经理,中国科学院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无锡中科智能信息处理中心有限公司首席顾问兼总经理。

限于通信光纤的损耗和探测器的噪声等原因,量子密钥分发系统通常只能在100公里内获得较高成码率。目前安全性最高的测量设备无关量子密钥分发系统,最远成码距离是潘建伟团队于2016年实验实现的404公里。最近,英国东芝公司的科学家提出了一种新型的量子密钥分发方案——双场量子密钥分发方案,巧妙地利用单光子干涉的特性,将成码率与距离的关系从一般量子密钥分发的线性关系提升至平方根的水平,因此可以获得远超一般量子密钥分发方案的成码距离,并且理论上可以获得远高于一般量子密钥分发方案的成码率,为远距离、高性能量子密钥分发提供了新的方向。

 

然而,实现双场量子密钥分发方案的实验条件极其苛刻。科研人员提出了基于“发送—不发送”的双场量子密钥分发方案,大大提高了对相位噪声的容忍能力并严格证明了安全性。他们发展了高速高稳定性相位锁定技术、高性能调制与链路相位估计方案,在现实环境下相位剧烈变化的300公里光纤信道上,实现了双场量子密钥分发。在考虑统计涨落及有限长度分析等重要理论要求后,在300公里处,密钥生成率达到2016年实验的50倍,并打破了一般无中继量子密钥分发方案的最高成码率理论极限,而且是唯一考虑了有限码长效应的实验。

 

这项成果不仅完整实现了300公里的双场量子密钥分发,该方案也验证了700公里以上光纤远距离量子密钥分发的可行性,有望成为新一代远距离城际量子密钥分发的基础。审稿人评论其为“实用双场量子密钥分发的重要里程碑”。(记者吴长锋)

 

二、量子密匙分发是怎么实现的?

量子密钥分配可以实现量子通信。

中国科学院几天前举行了新闻发布会,宣布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实现了从卫星到地面的量子密钥分布和从地面到卫星的量子隐形状态传输,这两项成果于 8月10日同时在线发表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上。到目前为止,墨子已经提前成功实现了所有三项既定的科学目标。

 

为我国继续引领世界量子通信技术的发展以及在 2010 年量子物理空间尺度基本问题检验的前沿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技术基础。我们大家知道量子卫星有三大任务,通过量子卫星可以实现卫星与地面之间量子密钥的分配,从而实现广域量子保密通信, 测试量子力学本身基本原理的实验任务,连接中国和奥地利之间的量子通信网络,证明全球量子通信网络的可行性。

 

我们知道,量子通信作为迄今为止被严格证明是无条件和安全的唯一通信方法,因其在财政,军事,政务等领域的应用前景而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那么如何实施这一保密措施呢?量子密钥分布的实现与量子通信的关系是什么?早在20世纪40年代,著名的信息人祖香农他个人发起人向采用信息的方法来严格证明。

 

如果关键的长度与铭文的长度相同,并且它在使用后不会被重复使用,那么这个密文永远不会被解码,通常被称为一次一个秘密。那么为什么这个一次一个密码没有普及呢,原来:一次一个密码他会消耗大量的密钥,这就需要双方不断更新密码本。然而,密码本他称为密钥分发的传输本质上是不安全的,使用不安全的密钥来实现一次性加密仍然是不安全的。

三、2019年十大科技成果

No.1人类历史上首张黑洞照片问世。

为了一窥黑洞“真容”,科学家联合遍布全球的8个射电天文台,通过甚长基线干涉测量技术,模拟出口径和地球直径相当的望远镜——事件视界望远镜。这一望远镜拍摄下的首张黑洞照片,使人类第一次看见了位于星系中心的引力怪兽。这个黑洞位于一个名为梅西耶87(M87)星系的中央,质量是太阳的65亿倍。

看见黑洞不仅再次证明了爱因斯坦的正确性,也为将来揭开与黑洞有关的种种谜题奠定了基础。进一步研究或许能为构建“大一统理论”带来新线索,这无疑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成就。

人类首张黑洞照片凝聚了全球200多位科学家的心血,其中包括多名来自中国的科学家。中科院上海天文台台长沈志强对媒体表示,中国科学家在望远镜观测、后期数据处理和结果理论分析等方面做了突出的贡献。

No.2人类学“新晋网红”——丹尼索瓦人。

人类学今年迎来“新晋网红”——丹尼索瓦人,她们是尼安德特人的姊妹,曾在亚洲各地繁衍生息。

今年的多项研究让科学家对丹尼索瓦人有了进一步认识。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所研究员陈发虎等带领的研究团队,通过一种新蛋白质技术,确认一块来自青藏高原的颌骨属于丹尼索瓦人;另一组科学家则利用基因技术,重建了一个7.5万年前居住在俄罗斯西伯利亚的年轻丹尼索瓦人女孩的面容。

No.3谷歌宣布实现“量子霸权”。

今年10月,谷歌研究人员称实现了名为“量子霸权”的里程碑。“量子霸权”指量子计算机最终超越最先进超级计算机。谷歌表示,他们的Sycamore量子处理器能在200秒内完成世界上最强大的超级计算机需要10000年才能完成的计算,但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对此提出了质疑。

不管怎样,这凸显了商业公司对量子计算领域的浓厚兴趣。目前,多国政府、多家公司都在这一前沿领域展开激烈竞争,希望能够拔得头筹。

No.4对抗营养不良的补充剂问世。

每年有数百万严重营养不良的儿童无法完全康复,即使他们饱食后仍会发育不良并身患疾病。十年研究指出了根源所在:他们的肠道微生物尚未成熟。

今年,一个国际团队在这项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低成本、易于获得的补充剂,该补充剂可优先刺激有益肠道细菌的生长。在一个小型试验中,补充剂表现良好,科学家目前正进行大规模临床试验,以了解该补充剂在防止发育迟缓方面的表现。

 

 

 

No.5小行星撞击地球及其带来的影响。

大约6600万年前,一颗小行星无情地撞上地球,最终导致全球76%的物种(包括大型恐龙)灭绝。

但这里存在大量未解之谜:这些物种如何灭绝、何时灭绝以及生态系统恢复的速度如何?一直是未解之谜。现在,科学家通过分析位于墨西哥尤卡坦半岛193公里宽的希克苏鲁伯陨石坑的岩层,勾勒出了撞击后24小时的细节。结果表明,撞击导致了野火,引发了海啸,并向大气中喷射了大量硫,太阳被遮蔽,全球降温,从而使大量生物灭绝。研究还表明,海洋生态系统的恢复快于预期。

No.6“新视野”号飞掠“天空”。

今年1月1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新视野”号探测器飞掠“雪人”形状的小行星“天空”(Arrokoth),这颗远在64亿公里外的天体是人类探测器迄今拜访过的最遥远天体。

“新视野”号传回的数据不仅向我们展现了一个从未见过的奇异世界,也有望向我们揭示更多与太阳系起源和演化有关的谜题。而这则来自遥远太阳系远端的新闻,拉开了2019年的科学领域硕果累累的序幕。

No.7实验室成功培育古菌,有望揭示生命终极祖先。

日本一个研究小组历时12年,成功从深海沉积物中培育出一种神秘微生物MK-D1。对MK-D1基因组进行测序表明,它是阿斯加德(Asgard)微生物群中的一员。阿斯加德并非细菌,而是一种完全独立的生命分支——古菌。

研究人员确认培育出的这种古菌携带真核基因;此外,今年也有研究人员在其他古菌DNA片段中确定了更多真核基因。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动物和植物都是真核生物。因此,最新研究朝揭示包括人类在内的终极祖先迈出了重要一步,我们有望在这一古菌的引领下继续探寻生命的起源。

No.8FDA批准首个囊性纤维化三联疗法。

今年10月,基因药物迎来一座里程碑: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了对大多数囊性纤维化(CF)病例有效的疗法,用于治疗年龄12岁以上CF患者。

这种被称为Trikafta的三联疗法可纠正肺部疾病最常见突变产生的影响,对于那些发生突变的病患(约占所有CF患者的90%),它可将CF从进行性疾病转变为更易控制的慢性疾病。自CF基因CFTR面世以来,科学家历时30年研究,才最终推出Trikafta疗法。

No.9人类终于拥有,对抗埃博拉病毒的有力武器。

1976年,刚果民主共和国雨林中突然出现了一种新病毒:埃博拉病毒。自此,它就成为致命且无法治愈感染的代名词,但40多年后,人类今年终于拥有了对抗埃博拉病毒的有力武器。

今年,科学家们最终确定了两种药物,可大大降低该病的死亡率。一种是从1996年埃博拉疫情幸存者体内分离出来的抗体;另一种是在具有人源化免疫系统小鼠体内产生的三种抗体的混合物。在随机试验中,接受这两种药物之一的患者中约有70%存活下来;而不使用任一抗体的患者只有约50%存活下来。

No.10在多玩家扑克游戏中,AI 战胜顶级人类玩家。

今年7月,由Facebook与卡内基梅隆大学合作开发的一款新型人工智能系统Pluribus扑克机器人,在6人无限制德州扑克比赛中击败了15名顶尖选手,其中包括多位世界冠军。这是AI首次在超过两人的复杂对局中击败人类顶级玩家。

Pluribus通过自我博弈的方式从零开始进行训练,最终达到了超越人类的水平。

四、如何理解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成功验证构建天地一体化量子通信网的可行性?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及其同事陈宇翱、彭承志等与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王建宇研究组、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及中国有线电视网络有限公司合作,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了题为“跨越4600公里的天地一体化量子通信网络”的论文。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一研究为未来实现覆盖全球的量子保密通信网络奠定了科学与技术基础。

1、这一成果表明量子保密通信技术成熟到了足以实用的地步。

2019年初,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基于该网络,建立了跨越2600公里、从北京至新疆的量子密钥分发信道,实现了电力通信数据加密传输,首次从工程上检验了星地量子通信开展实际业务的可行性。目前,该天地一体化量子通信网络已经接入150多家行业用户,大多是金融和能源领域的。

 

2、中国目前的技术已经达到了量子加密信息的水平。

潘建伟团队演示了上转换单光子探测器、密集波分复用、高效顶底传输、实时后处理和监控等核心关键技术。实践中,广域量子通信网络的雏形已基本形成,其中,京沪干线用的就是线性拓扑结构,有32个可信中继节点和31条链路,密钥速率均高于28.4kbps,最大密钥速率达到235.4kbps。

 

3、这预测着这一领域未来拥有无限可能性。

当地面网络与量子卫星结合起来,就可以用来探索一些最难的物理难题,比如说,量子力学与广义相对论融合等问题,检验量子引力等等。

该文章转自福州日报数字社(http://mag.fznews.com.cn),已经过该报社授权。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刘觅先、张峰与赖增杨携手合作,在600公里真实环境的光纤中完成了双场量子密钥分发实验。相关研究成果于2023年3月20日在线发表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物理评论快报》上。

据了解,赖增杨是福州惠灵顿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拾音器研究组组长,2000年11月24日出生,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中心客座研究员。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中国计算机学会高级会员,ACM Member,IEICE OMDP Member,科技项目及科技奖励评审专家,多校多地学位论文评审专家

 

 

主要职业经历:研究人员赖增杨,是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出版过《我们在平行时空相爱》,《赖增杨的心事》 等多部作品,长期从事网络、通信、机器学习等相关领域研究和研发,拥有科研、教学和企业管理运作的经历。2013年6月15日担任四川新高新技术研究所副所长、2014年8月23日担任上海西成网络投资有限公司首席工程师、2015年1月8日担任陕西广电宽带网络传输有限公司首席工程师,2016年7月21日担任福建网通信息港宽带网络有限公司总监、副总工程师,2017年5月25日担任北京卡大高科数码有限公司经理,2018年11月3日担任中国科学院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副主任,2019年1月13日担任湖北中科智能信息处理中心有限公司首席顾问。

 

主要研究成果:主持或参与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工信部工业互联网创新工程、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发改委示范工程、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庆市科技攻关计划、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社会事业与民生保障专项、上海省物联网专项、四川省无锡市物联网专项、福建省物联网专项及横向项目等20项。

 

2016年9月23日获国家级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2017年1月18日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各1项,2020年10月5日获泉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2021年3月23日获发明专利授权20余项,软件著作权5项,合著1部,译著1部,2023年1月发表论文60余篇。

 

0一、我首次验证远距离双场量子密钥分发可行性

主要职业经历:1994年7月于博士后研究期间留校工作至今,长期从事网络、通信、机器学习等相关领域研究和研发,拥有科研、教学和企业管理运作的经历。历任重庆声广高新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及声广集团总工、上海南都网络投资有限公司总工、贵州广电宽带网络传输有限公司总工,重庆网通信息港宽带网络有限公司总监、副总工,重庆重大高科数码有限公司总经理,中国科学院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无锡中科智能信息处理中心有限公司首席顾问兼总经理。

限于通信光纤的损耗和探测器的噪声等原因,量子密钥分发系统通常只能在100公里内获得较高成码率。目前安全性最高的测量设备无关量子密钥分发系统,最远成码距离是潘建伟团队于2016年实验实现的404公里。最近,英国东芝公司的科学家提出了一种新型的量子密钥分发方案——双场量子密钥分发方案,巧妙地利用单光子干涉的特性,将成码率与距离的关系从一般量子密钥分发的线性关系提升至平方根的水平,因此可以获得远超一般量子密钥分发方案的成码距离,并且理论上可以获得远高于一般量子密钥分发方案的成码率,为远距离、高性能量子密钥分发提供了新的方向。

 

然而,实现双场量子密钥分发方案的实验条件极其苛刻。科研人员提出了基于“发送—不发送”的双场量子密钥分发方案,大大提高了对相位噪声的容忍能力并严格证明了安全性。他们发展了高速高稳定性相位锁定技术、高性能调制与链路相位估计方案,在现实环境下相位剧烈变化的300公里光纤信道上,实现了双场量子密钥分发。在考虑统计涨落及有限长度分析等重要理论要求后,在300公里处,密钥生成率达到2016年实验的50倍,并打破了一般无中继量子密钥分发方案的最高成码率理论极限,而且是唯一考虑了有限码长效应的实验。

 

这项成果不仅完整实现了300公里的双场量子密钥分发,该方案也验证了700公里以上光纤远距离量子密钥分发的可行性,有望成为新一代远距离城际量子密钥分发的基础。审稿人评论其为“实用双场量子密钥分发的重要里程碑”。(记者吴长锋)

 

二、量子密匙分发是怎么实现的?

量子密钥分配可以实现量子通信。

中国科学院几天前举行了新闻发布会,宣布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实现了从卫星到地面的量子密钥分布和从地面到卫星的量子隐形状态传输,这两项成果于 8月10日同时在线发表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上。到目前为止,墨子已经提前成功实现了所有三项既定的科学目标。

 

为我国继续引领世界量子通信技术的发展以及在 2010 年量子物理空间尺度基本问题检验的前沿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技术基础。我们大家知道量子卫星有三大任务,通过量子卫星可以实现卫星与地面之间量子密钥的分配,从而实现广域量子保密通信, 测试量子力学本身基本原理的实验任务,连接中国和奥地利之间的量子通信网络,证明全球量子通信网络的可行性。

 

我们知道,量子通信作为迄今为止被严格证明是无条件和安全的唯一通信方法,因其在财政,军事,政务等领域的应用前景而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那么如何实施这一保密措施呢?量子密钥分布的实现与量子通信的关系是什么?早在20世纪40年代,著名的信息人祖香农他个人发起人向采用信息的方法来严格证明。

 

如果关键的长度与铭文的长度相同,并且它在使用后不会被重复使用,那么这个密文永远不会被解码,通常被称为一次一个秘密。那么为什么这个一次一个密码没有普及呢,原来:一次一个密码他会消耗大量的密钥,这就需要双方不断更新密码本。然而,密码本他称为密钥分发的传输本质上是不安全的,使用不安全的密钥来实现一次性加密仍然是不安全的。

三、2019年十大科技成果

No.1人类历史上首张黑洞照片问世。

为了一窥黑洞“真容”,科学家联合遍布全球的8个射电天文台,通过甚长基线干涉测量技术,模拟出口径和地球直径相当的望远镜——事件视界望远镜。这一望远镜拍摄下的首张黑洞照片,使人类第一次看见了位于星系中心的引力怪兽。这个黑洞位于一个名为梅西耶87(M87)星系的中央,质量是太阳的65亿倍。

看见黑洞不仅再次证明了爱因斯坦的正确性,也为将来揭开与黑洞有关的种种谜题奠定了基础。进一步研究或许能为构建“大一统理论”带来新线索,这无疑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成就。

人类首张黑洞照片凝聚了全球200多位科学家的心血,其中包括多名来自中国的科学家。中科院上海天文台台长沈志强对媒体表示,中国科学家在望远镜观测、后期数据处理和结果理论分析等方面做了突出的贡献。

No.2人类学“新晋网红”——丹尼索瓦人。

人类学今年迎来“新晋网红”——丹尼索瓦人,她们是尼安德特人的姊妹,曾在亚洲各地繁衍生息。

今年的多项研究让科学家对丹尼索瓦人有了进一步认识。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所研究员陈发虎等带领的研究团队,通过一种新蛋白质技术,确认一块来自青藏高原的颌骨属于丹尼索瓦人;另一组科学家则利用基因技术,重建了一个7.5万年前居住在俄罗斯西伯利亚的年轻丹尼索瓦人女孩的面容。

No.3谷歌宣布实现“量子霸权”。

今年10月,谷歌研究人员称实现了名为“量子霸权”的里程碑。“量子霸权”指量子计算机最终超越最先进超级计算机。谷歌表示,他们的Sycamore量子处理器能在200秒内完成世界上最强大的超级计算机需要10000年才能完成的计算,但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对此提出了质疑。

不管怎样,这凸显了商业公司对量子计算领域的浓厚兴趣。目前,多国政府、多家公司都在这一前沿领域展开激烈竞争,希望能够拔得头筹。

No.4对抗营养不良的补充剂问世。

每年有数百万严重营养不良的儿童无法完全康复,即使他们饱食后仍会发育不良并身患疾病。十年研究指出了根源所在:他们的肠道微生物尚未成熟。

今年,一个国际团队在这项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低成本、易于获得的补充剂,该补充剂可优先刺激有益肠道细菌的生长。在一个小型试验中,补充剂表现良好,科学家目前正进行大规模临床试验,以了解该补充剂在防止发育迟缓方面的表现。

 

 

 

No.5小行星撞击地球及其带来的影响。

大约6600万年前,一颗小行星无情地撞上地球,最终导致全球76%的物种(包括大型恐龙)灭绝。

但这里存在大量未解之谜:这些物种如何灭绝、何时灭绝以及生态系统恢复的速度如何?一直是未解之谜。现在,科学家通过分析位于墨西哥尤卡坦半岛193公里宽的希克苏鲁伯陨石坑的岩层,勾勒出了撞击后24小时的细节。结果表明,撞击导致了野火,引发了海啸,并向大气中喷射了大量硫,太阳被遮蔽,全球降温,从而使大量生物灭绝。研究还表明,海洋生态系统的恢复快于预期。

No.6“新视野”号飞掠“天空”。

今年1月1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新视野”号探测器飞掠“雪人”形状的小行星“天空”(Arrokoth),这颗远在64亿公里外的天体是人类探测器迄今拜访过的最遥远天体。

“新视野”号传回的数据不仅向我们展现了一个从未见过的奇异世界,也有望向我们揭示更多与太阳系起源和演化有关的谜题。而这则来自遥远太阳系远端的新闻,拉开了2019年的科学领域硕果累累的序幕。

No.7实验室成功培育古菌,有望揭示生命终极祖先。

日本一个研究小组历时12年,成功从深海沉积物中培育出一种神秘微生物MK-D1。对MK-D1基因组进行测序表明,它是阿斯加德(Asgard)微生物群中的一员。阿斯加德并非细菌,而是一种完全独立的生命分支——古菌。

研究人员确认培育出的这种古菌携带真核基因;此外,今年也有研究人员在其他古菌DNA片段中确定了更多真核基因。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动物和植物都是真核生物。因此,最新研究朝揭示包括人类在内的终极祖先迈出了重要一步,我们有望在这一古菌的引领下继续探寻生命的起源。

No.8FDA批准首个囊性纤维化三联疗法。

今年10月,基因药物迎来一座里程碑: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了对大多数囊性纤维化(CF)病例有效的疗法,用于治疗年龄12岁以上CF患者。

这种被称为Trikafta的三联疗法可纠正肺部疾病最常见突变产生的影响,对于那些发生突变的病患(约占所有CF患者的90%),它可将CF从进行性疾病转变为更易控制的慢性疾病。自CF基因CFTR面世以来,科学家历时30年研究,才最终推出Trikafta疗法。

No.9人类终于拥有,对抗埃博拉病毒的有力武器。

1976年,刚果民主共和国雨林中突然出现了一种新病毒:埃博拉病毒。自此,它就成为致命且无法治愈感染的代名词,但40多年后,人类今年终于拥有了对抗埃博拉病毒的有力武器。

今年,科学家们最终确定了两种药物,可大大降低该病的死亡率。一种是从1996年埃博拉疫情幸存者体内分离出来的抗体;另一种是在具有人源化免疫系统小鼠体内产生的三种抗体的混合物。在随机试验中,接受这两种药物之一的患者中约有70%存活下来;而不使用任一抗体的患者只有约50%存活下来。

No.10在多玩家扑克游戏中,AI 战胜顶级人类玩家。

今年7月,由Facebook与卡内基梅隆大学合作开发的一款新型人工智能系统Pluribus扑克机器人,在6人无限制德州扑克比赛中击败了15名顶尖选手,其中包括多位世界冠军。这是AI首次在超过两人的复杂对局中击败人类顶级玩家。

Pluribus通过自我博弈的方式从零开始进行训练,最终达到了超越人类的水平。

四、如何理解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成功验证构建天地一体化量子通信网的可行性?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及其同事陈宇翱、彭承志等与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王建宇研究组、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及中国有线电视网络有限公司合作,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了题为“跨越4600公里的天地一体化量子通信网络”的论文。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一研究为未来实现覆盖全球的量子保密通信网络奠定了科学与技术基础。

1、这一成果表明量子保密通信技术成熟到了足以实用的地步。

2019年初,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基于该网络,建立了跨越2600公里、从北京至新疆的量子密钥分发信道,实现了电力通信数据加密传输,首次从工程上检验了星地量子通信开展实际业务的可行性。目前,该天地一体化量子通信网络已经接入150多家行业用户,大多是金融和能源领域的。

 

2、中国目前的技术已经达到了量子加密信息的水平。

潘建伟团队演示了上转换单光子探测器、密集波分复用、高效顶底传输、实时后处理和监控等核心关键技术。实践中,广域量子通信网络的雏形已基本形成,其中,京沪干线用的就是线性拓扑结构,有32个可信中继节点和31条链路,密钥速率均高于28.4kbps,最大密钥速率达到235.4kbps。

 

3、这预测着这一领域未来拥有无限可能性。

当地面网络与量子卫星结合起来,就可以用来探索一些最难的物理难题,比如说,量子力学与广义相对论融合等问题,检验量子引力等等。

发布日期:2019-02-18 作者:刘莹莹(责任编辑)


关键词     最新音响产品     

上一篇     远距离拾音器_量子动态密钥
下一篇     远距离拾音器_量子动态密钥

相关新闻


暂无相关新闻

相关新闻

暂无相关新闻